白酒埋土里?關于白酒儲藏的四大誤解
白酒埋土里?關于白酒儲藏的四大誤解
誤解一「土中埋酒」
傳說古代紹興一帶富家生女,要埋上幾缸酒在后院里。當女兒出閣之日破土開酒,宴請親友賓客,名為「女兒紅」。
也許是因為故事太美,很多人爭先恐后將家中好酒埋進土里,等著將來收獲一壇瓊漿玉液。但是結果不盡如人意,酒中混雜著水味和泥腥味,味道大不如當初。最倒霉的至今還在找酒埋在哪里。
在茅臺鎮這曾經家家釀酒的地方,隨便問個人都知道,酒埋地底下是絕對毀了。相比其它香型,醬香型是最講究年份的酒,不像濃香型講的是「窖齡」。
「酒齡」和「窖齡」絕對是兩個概念,混淆不得。
參觀過茅臺酒廠的人都會發現,「茅臺」的基酒都保存在一樓甚至二樓的大陶缸里,通風透氣而且略有采光,與埋在地下完全兩個概念。而且茅臺酒瓶標簽上存儲條件明確寫著「通風、干燥、陰涼保存」,跟地下潮濕陰暗的環境形成鮮明的對比。
「女兒紅」的故事放在白酒上是行不通的。老酒之所以有價值,是因為長時間的存放使酒中有害物質譬如甲醇、甲醛等通過揮發和化學變化消耗殆盡。
在這期間有一個繼續發酵和化學變化過程——酒的度數略微降低,口感變淡,但是醬香味卻更足。若是要持續這個過程需要滿足幾個條件:
陶罐或瓷罐之類結構致密的容器
這些材質致密不漏但是有略帶微孔,小分子能滲透。紫砂之類的孔就略大,容易漏酒。若用玻璃,小分子的有害物質又出不來了。
適當的溫度
適當的溫度可以維持酒中微生物的活性。冬天最好在冰點以上,夏天千萬不能暴曬,3-23度為宜。
避光
直射的陽光有殺菌的作用。紫外線會殺死酒中的活性成分,令其不能繼續發酵。
干燥
濕漉漉的環境不但會遮擋陶壇上的微孔,甚至會讓水反滲入壇。時間久了酒就會廢掉。
其實如果在家中存酒只需要一個密封到位的好陶壇就足矣,不要太冷或太熱就行。
誤解二「膠布纏酒瓶」
不少朋友拿出珍藏多年的老酒后發現酒少了不少,心痛之余四處尋覓封酒之妙招。于是有人想出了用膠布將瓶口纏起來的辦法。
然而通過實驗會發現,這種方法并不奏效。瓶口揮發出來的物質在膠布上形成白霧,用不了多久時間膠布就脫落了,而膠布上的膠質殘留在瓶口生霉變黑,將瓶口弄得很臟。
現代白酒的包裝形式多種多樣,瓶口結構也不盡相同,但整體來說酒瓶的密封性能已經非常好了,容易漏酒的鐵皮瓶蓋也逐漸被淘汰,不必對瓶蓋太擔心。若實在不放心,有兩招可對瓶蓋進行加固:
封蠟
蠟封是古老的封壇方法之一,但該方法只適用于酒壇、陶瓷頭或玻璃頭的瓶塞,市面上收藏級的高檔酒通常都是采用這種包裝形式,密封性本身就非常好。如果是塑料蓋的酒就不適合了,會導致變形。蠟封還有一個缺點就是比較費事,而且不能重復使用。
生膠帶
萬能神器。安裝水管水龍頭用的白色生膠帶化學性質穩定,不帶膠質,質地柔軟且密封性能好,而且價格非常便宜,用來封酒瓶最合適不過。在酒瓶脖子上纏繞幾大圈只需花幾毛錢,用上幾分鐘,關鍵是效果非常出色。
誤解三「溶洞、地洞藏酒」
洞藏酒備受追捧,但是,事實的效果卻與想象中有著天壤之別。道理其實很簡單,陰冷、潮濕的地下環境并不利于酒的老熟。
這就有朋友出來問了,天寶洞藏酒不就是洞藏酒的經典之作嗎?
這完全不能相提并論,此洞非彼洞。去過天寶洞的朋友都知道,天寶洞是在峭壁之上,洞內恒溫18-22℃,通風干燥,這就相當于在幾十層高樓上掏了個房間。更為重要的,天寶洞內有著穩定的發酵菌群,這得天獨厚的環境不是其他溶洞地窖能相比擬的。沒有這樣嚴苛的條件,洞藏只會讓白酒變得更糟。
誤解四「酒糟埋酒」
新酒糟味重,老酒幾乎沒有糟味。用糟把酒埋起來,時間久了味道讓人難以忍受,并且酒糟會受雜菌感染發霉,甚至不乏有黃曲霉等劇毒品種。這樣埋酒無異于暴殄天物。